赵声舸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浪潮中,传统武术作为承载着文化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瑰宝,正迎来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历史机遇。在这股浪潮中,绿林派武术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从巴蜀一隅走向全国乃至登上世界舞台,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李阳冉。作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林派武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不仅肩负着活态传承的使命,更以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推动着这项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
2022年,李阳冉在绿林派武术发展教育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主持的《绿林派武术基本动作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JKY17126),是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专项基金“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还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这一课题直面传统武术教学中“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基本功”的现实困境,结合绿林派武术的动作要点,创新性地提出将游戏、情境扮演、对抗练习等趣味化手段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通过“垒球掷远轰炸敌军”“武林大赛”等情境设计,将马步冲拳、弓步练习等枯燥的基本功训练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的互动活动。课题成果不仅在理论层面完善了武术教学体系,更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芜湖市俊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引入该成果后,学员好评率高达96%,学员数量显著增长,充分验证了其应用价值与市场潜力。
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李阳冉进一步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并完成了两项重要文字版权作品,彰显了其原创性成果的知识产权价值。其创作的《绿林派武术分阶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系统构建了从入门到精通的标准化课程框架,为武术教学提供了可量化、可复制的科学模型;而《跨文化武术传播模式研究:绿林派全球化路径探索》则创新提出“技术—文化—哲学”三层传播策略与数字化传播路径,为传统武术出海提供理论支撑。
尤为可贵的是,李阳冉始终扎根于非遗传承的第一线。他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与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多所中小学合作,将绿林武术融入体育课程与第二课堂,让青少年在习武中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他的努力不只在国内开花结果,更通过新华社《中华武魂》系列短视频等国际传播项目,将绿林武术的魅力展现给全球观众,实现了从地方非遗到国际文化名片的跨越。
李阳冉以非遗传承人为根基,以教育科研为驱动,以知识产权为保障,构建了一个集传承、创新、传播于一体的完整生态。他的实践不仅为绿林派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中国传统武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