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来源:[中国航空信息网],本平台对内容进行了整理,仅供学习之用,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董路报道
当全球航空业在经济复苏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负重前行时,中国民航的货运周转量已连续三年稳居世界首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航空货运需求较2019年增长17%,而中国贡献了其中32%的增量。在这一背景下,航空飞行员的技术沉淀与驾驶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正成为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走进圆通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责任机长沙石刚刚结束一场跨洋飞行任务,他的飞行记录本上新增的航程印记,与办公桌上闪烁的代码界面,共同勾勒出一位民航飞行员“左手握杆、右手执笔”的双重职业生涯。
从驾驶舱到研发台:飞行经验的战略转化
沙石的职业履历,恰是一部中国民航飞行技术自主化的微观史。2006年,他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技术专业毕业,加入上海航空有限公司担任副驾驶。彼时,中国民航运输机队规模不足千架,飞行员培养体系高度依赖国际标准。18年间,他累计飞行1万小时,执飞波音B737、B757、B767等主力机型,亲历了中国民航从“规则执行者”向“标准制定者”的转变。这段经历赋予他独特的行业洞察:他系统梳理飞行实践中的技术痛点,形成的系列改进方案获得行业主管部门关注,部分创新思路已被吸收进行业技术指导文件体系。
这种“实践-理论-创新”的闭环,使沙石的技飞行术研发始终紧扣行业命脉。他主导的航空技术研究,从不局限于单一设备或系统的改良,而是着眼于民航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战略。正如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陈国华所言:“沙石的创新模式,是飞行员群体参与技术标准创新的典范。他以飞行员的实操经验为锚点,以研发者的技术视野为杠杆,正在撬动行业升级的深层结构。”
自主创新的战略支点:连接当下与未来
在年度航空飞行行业科技领军人物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用三个关键词定义沙石的贡献:技术前瞻性、系统整合力、行业普适价值。该奖项作为中国民航领域最高专业荣誉之一,历来注重候选人对行业生态的全局性影响。相较于侧重单项技术突破的“科技创新奖”,领军人物奖更强调获奖者在技术路线选择、行业标准引领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综合价值——这与沙石的技术研发路径高度契合。
沙石的飞行技术哲学,始终围绕“人机协同”与“生态平衡”两大核心。他敏锐捕捉到,在航空货运量年均增长9%的背景下,行业正面临机组人力资源短缺与设备迭代加速的矛盾。其研发的系列技术平台,均致力于构建更高效的“人-机-环境”交互体系:从全息导航软件对机场地面资源的智能调度,到MR实训系统对飞行员认知负荷的量化管理,每项成果都指向航空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提升。这种战略视野,使他的技术方案在行业技术研讨中被列为示范案例,为航空飞行技术升级提供了可参照的实践路径。
绿色与智慧:技术创新的双重维度
面对国际航空碳减排谈判的胶着态势,沙石的技术布局提前卡位行业痛点。他主导研发的智能管控平台,通过动态优化航路与发动机工况匹配,在华东地区某货运枢纽的实测中,使B767机队单位吨公里油耗下降4.2%。这一数据虽未达国际顶尖水平,但其价值在于实现了“不改装硬件、不增加成本”的渐进式减排——这对利润率不足5%的国内货运航空业尤为重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航空排放研究所所长吴明评价:“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路径,为中国航空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提供了现实解决方案。”
行业标杆的启示:专业精神与技术信仰
结束采访前,沙石站在飞行模拟器的穹顶下,手指轻触全息投影的航路网络,那些闪烁的节点仿佛连接着中国民航的过去与未来。“每个技术决策都关乎数百架飞机的安全与效率,”他说,“飞行员的技术敏感,必须建立在敬畏生命与敬畏规章的基础之上。”这种将安全伦理融入飞行技术基因的研发理念,或许正是他获得行业广泛认可的核心原因。
当全球航空业在自主技术标准的话语权争夺中日趋激烈,沙石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国民航的超越,不仅需要尖端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将行业经验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能力。从驾驶舱中的精准操作到研发室里的系统架构,这位民航飞行人用18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行业领军者,永远在技术理想与工程现实之间寻找最优解。此刻,他的飞行头盔安静地悬挂在办公室墙头,与满架的荣誉证书共同注视着这个属于中国民航的新时代。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